提起川西高原,你想到的是什么?是原生态自然美景,神秘的藏羌风情,还是不胜枚举的文物名刹?对j9九游国际真人人来说,是平均海拔3500米稀薄的空气,是湿地保护区,多变的气候,是漫长的冰冻期,恶劣的自然环境。
2019年9月25日,j9九游国际真人公司代建的省道217线唐花路顺利实现主体工程完工,初步具备通车能力。12月3日,召开项目交工验收大会。截至12月18日,唐花路项目已试运营近3个月。
驱车行驶在偌大的若尔盖草原,有一种“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地见牛羊”的感觉,如果说广袤的若尔盖草原是一片海洋,那么花湖就是镶嵌在这片海洋中的一颗明珠。而解放前这里却是交通闭塞,县境内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公路,主要交通运输工具是牛和马,人背马驮是当时交通的真实写照。解放后交通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,直到2011年底,若尔盖全县公路总里程从解放前的153公里增加到1240公里,县境内国、省道路全部实现“黑色化”。
从九曲黄河第一湾到国家级湿地保护区,再到花湖景点,唐花路改建工程穿越其间,如一条五彩的飘带将它们串联起来,形成一个长长的旅游环线。“由于原有道路是县道,只有6.5米的宽度,加上路况坑洼不平,崎岖坎坷,通行能力极弱,跑完一遍需要,三四个小时,当地百姓出行常常是‘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’,令许多慕名前来的游客望而却步,同时也对沿途5个乡镇农副产品外运造成诸多不良的影响。现在新路修好后,只需要一个小时,时间节约了大半。”
“路通了,美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,当地乡镇也大步迈向脱贫摘帽。唐花路改建工程对于完善川西北公路网,串连黄河九曲第一湾、若尔盖大草原及花湖旅游景点,造福沿线乡镇牧民,拉动若尔盖旅游经济发展,促进汉藏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。”若尔盖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陈明俊说道。
原路改建难于新建
说道唐花路修建过程中的难题,阿坝州片区唐花路项目分管领导樊增彬用了四个字来概括:如履薄冰。“由于唐花路地处若尔盖大草原和湿地保护区花湖地段,环水保任务十分艰巨,工作上每前进一步都要先考虑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。”
一是确定料场位置难。唐花路没有天然的料场,导致原材料缺乏,混凝土结构物、路面等施工困难。为了在保护区之外寻找合适的料场位置,避免在可视范围内进行原材料开采,项目指挥部会同湿地、国土部门定点精确测量每一处料场位置,同时要求原材料如碎石的压实度、强度达到相关标准,而当地的岩石大多未经雨水冲刷,强度很难达到标准。“每个标段需配备一处料场,找寻过程十分艰难。从2017年3月进场,一直到2018年3月20日,前后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,项目指挥部才确定3处碎石料场的位置。”项目指挥长李祥玮告诉我们。
二是湿地地区调线难。为了不侵占湿地保护区的地界,项目指挥部特意对21公里的路线进行调整,调整后的线路长度占整个线路长度的1/5(全线91.568公里),2017年底,阿坝州交通运输局对调整后的线路进行了批复。“调线经历了8个月,我们与湿地保护区管理局、设计单位、县委县政府、当地交通主管部门一起踏勘线路,有时绕开了湿地保护区,路线弯度值又会受影响,为了同时满足几个条件,常常线路一调就是几公里。”管段工程师沙飞说。
三是水面结冰施工难。若尔盖地处高原,常年冬季降雪,降雪期从11月一直持续到次年4月左右,加之7-9月为汛期,唐花路年有效施工期仅为5到6个月。最低气温零下20多度,放眼望去,九曲黄河第一湾就是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,汽车都可以开过冰面。“低温冰冻,为项目施工也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,如设备无法运行,高原冻土影响工程质量等。”“为抢抓有效施工期,我们见缝插针,趁下雪天过后3到5天的晴天进行全天施工,延长作业时间,雪天工人就在工棚里休息。这样不仅张弛有度,还把不少的零碎时间利用起来。”项目指挥长李祥玮介绍说。为提升管理效率,j9九游国际真人公司尽可能多地派驻管理人员到现场,同时保障项目运营资金,增加工作督导的强度,确保唐花路建设管理工作有效开展。
生态先行护花湖草原
作为若尔盖“十二五规划”中重点升级的两条县道之一,唐花路是大九寨旅游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唐花路在完成道路改建的同时,承担起了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职责。项目建设不仅需要注意黄河流域、花湖湿地保护区、若尔盖大草原的生态保护和恢复,还要对部分沙化严重地区进行沙化治理。
项目指挥部本着尽量利用旧路资源,减少占用基本草场和湿地的原则,多措并举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工作。“为了不破坏高原草甸的完整性,我们对碎石料场及路基清表后截取的草皮进行集中堆放,并加以覆盖保护,定期洒水,提升路基边坡及料场恢复后植被的存活率。”项目部经理牛科科告诉我们。
据介绍,在临时用地方面,项目指挥部通过对施工条件进行综合考虑,将碎石料场、冷拌站和热拌站建在一起,并将项目部驻地建在旧有道班工作地,避免在草场大规模新建破坏环境。在节能减排方面,通过淘汰高能耗的老旧设备,使用新碎石加工设备、冷拌机、热拌站等,不断创新施工工艺,安装冲洗降尘设备、设置三级沉淀池,切实保护高原生态环境。
“在唐花路C标标尾,有一处特殊路段,冬季始终有大风夹雪,对项目施工和来往行车造成很大的影响,我们在处治这条路段时,创新性地结合草原特色,组织设计、咨询单位专家进行现场踏勘,最终计划确定在C标标尾种植一排高原红柳树挡风拦雪,巧妙地化解建设难题。”管段工程师孙红磊告诉我们,这项计划将于明年四五月份实施。
唐花路有15公里路段穿越花湖湿地保护区,线路沿沼泽、丘陵及斜坡地段布设,淤泥厚度达到0.8米至2米,是典型的草原软基。为确保路基施工质量,指挥部会同设计单位多次现场踏勘试验,收集分析试验数据,最后决定采用“抛石挤淤+碎石垫层”的方式,很好地解决了草原沼泽地段路基处理的难题。
项目指挥部还结合若尔盖县当地民族和旅游特色,积极落实阿坝州“交通+旅游”战略举措,利用既有老路打造了“黄河、湿地、草原、藏式、沙化治理、红色旅游”六大文化观景台,成为若尔盖旅游的新亮点。
“建工程就如同把自己的孩子养大一样,每个细节都要费尽心思,精益求精,才能把孩子养好。这个过程很艰辛,结果却是甜蜜的。”指挥长李祥玮看着建好的整洁宽敞的绿道与路边的风景融为一体,情不自禁地感叹道。
若尔盖大草原被称为天边的若尔盖、梦幻的若尔盖,如今一条条天路纵横在当年红军穿越的千年水草地上。自从上世纪50年代末通了公路之后,短短60年,若尔盖县公路建设从无到有,公路等级不断提高,公路里程不断延伸,从经常被翻浆、沼泽陷住车轮的土石路到坚固的油路水泥路,给这块畅通川青甘、方圆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广袤草地带来如此的繁华。
如今唐克至花湖段改建工程已经通车,这条省道的贯通将进一步促进若尔盖综合交通立体网络体系的完善,一个以若尔盖县城为中心,以国、省、县公路为骨架,以乡乡通公路为“血管”的交通运输网络已基本形成,“连接东西、贯通南北”的交通网络已打通,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,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,幸福指数节节攀升。